年轻人还得指望马斯克。
撰文 | 赵晋杰
编辑 | 王靖
来源 | 盒饭财经(ID:daxiongfan)
再次重申不造车原则的余承余承东 ,又给华为汽车业务添加了一条新红线 :不做20万元以下的东也车 。
“20万以下我们做会亏损 ,不想我们没有那么低的轻人成本。”近期被问到华为汽车未来会不会跟比亚迪产生竞争时 ,造车余承东解释道 。雷军之后
余承东
不想造“年轻人的第一辆车”的还有雷军。宣布造车一个月后,东也即2021年4月 ,不想参考网友投票结果 ,轻人雷军曾对外表示小米第一辆车定价10万-30万元之间。造车
然而随着小米汽车距离2024年第一季度量产节点越来越近,雷军之后今年1月初,余承晚点Auto爆料,东也小米汽车起售价将位于26万-30万元区间,高阶版本起售价可能定在35万元以上 。
在依赖年轻人走量 ,和最快速度盈利之间,余承东和雷军都选择了后者。在更进一步的价格细分上 ,余承东则带领着问界再次对标起了理想。
理想汽车CEO李想在1月底同样喊出了不造20万元以内车型的口号 ,未来不同车型将集中分布在三大价格带——40万-50万元区间,30万-40万元区间 ,20万-30万元区间。
自己不造车的余承东,则发明出了一个“华为生态汽车”的新概念,寄希望于依托问界品牌,联合多家车企,打造分属不同价位段的生态联盟 。
尽管目前问界旗下M5 、M7平均售价已经达到30万元以上,但依然难以帮助赛力斯和华为汽车业务走向盈利 。
对于有分析认为是问界系列定价过低,导致赛力斯盈利水平不佳,也间接使得华为从中分成的收益被限制一事,余承东曾在M7交付仪式上以调侃的方式做了回应,称有朋友告诉他M7唯一的缺点就是价格太便宜了 ,“因为他过去都是买一两百万元以上的车,贵一点能体现到他的身份。”
如今,更贵的M9真的来了。这将是“一个更贵的,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的版本”,按照余承东说法,未来问界新车在价格上会直逼行业天花板。
对于20万-30万元区间车型,余承东也已经找好了合作对象。华为与江淮的合肥新建工厂项目近期得到曝光 ,该工厂生产车型级别定位“B级→D+级”,主打中高端市场,价格区间有望在20万-35万元之间 ,最快可能在今年三、四季度上市。
为了完成2025年汽车业务盈利的军令状,余承东在高端路线上开启了狂飙模式 。
“做低端车可以卖的量很多,但没有意义 ,没有利润,更无法让我们发展。” 去年12月接受央视《遇见大咖》访谈时,余承东曾坦承华为汽车暂时主攻高端的核心因素。
这或许同样是迫使雷军放弃10万-20万元价格区间的原因之一。从当前造车新势力的现实对比来看,如果锚定10万-20万元价格区间,很可能“赔本赚吆喝”。
在过去一年中出尽风头的哪吒和零跑,尽管都创造过月销量位居造车新势力榜首的耀眼成绩,但这一成绩的背后却是更大规模的亏损:每卖一辆车 ,哪吒平均亏4万元;零跑平均亏4.32万元。
在选择合作车企时,华为汽车瞄向的多是市场销量不佳、生存竞争力大幅下滑的品牌,对于为什么不找BBA(奔驰宝马奥迪)合作的原因,余承东则认为,华为要赢、要能活下来,主动权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。
这个“主动权”显然还包括对价格的主导。从目前已经达成合作的汽车品牌来看,赛力斯借助M5 、M7售价最高逼近40万元 ,华为Hi模式下的阿维塔11和极狐阿尔法S·Hi版更是纷纷来到40万元以上。华为品牌的加持 ,正在成为车企快速寻求产品溢价的最强有力武器。
更高售价所带来的毛利空间效果,已经开始在华为汽车上有所展现 。余承东首次对外披露,华为智选车业务已经实现了盈亏平衡 。
如何保证华为与合作车企最终都能够赚到钱 ?华为终端智选车业务总裁汪严旻此前曾做过路径解答 ,即华为只有让这些30万元以上的新车一一成为爆款才有可能 ,“如果不能成为爆款 ,商业模式就不能闭环 。”
这势必需要华为和合作车企对进入智选车名单中的每一款车型,都匹配足够多的资源。正因为受限于双方资源有限,余承东一方面带着华为汽车拓展江淮 、奇瑞等新合作车企 ,另一方面开始转变线下零售策略,从去年的盲目扩张,转向收缩 、关停部分门店,以提升用户的高端体验感。
借助问界这一华为生态汽车联盟,余承东认为当2025年销量突破100万时 ,华为汽车就将整体盈利。
更重要的是 ,对于跨界进军汽车领域的余承东和雷军而言 ,放弃20万元以下低端车型,将有望帮助他们第一时间树立起外界的高端心智。
特斯拉